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
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
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
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
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
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到2022年底,實施范圍擴大至全部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和沿海地區縣城建成區。到2025年底,上述區域的集貿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城鄉結合部、鄉鎮和農村地區集市等場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到2020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到2022年底,縣城建成區、景區景點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
到2022年底,全國范圍星級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到2025年底,實施范圍擴大至所有賓館、酒店、民宿。
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
到2025年底,全國范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
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購物袋,鼓勵設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裝置,方便群眾生活。
推廣使用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袋)。建立集貿市場購物袋集中購銷制。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稈覆膜餐盒等生物基產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在重點覆膜區域,結合農藝措施規?;茝V可降解地膜。
強化企業綠色管理責任,推行綠色供應鏈。電商、外賣等平臺企業要加強入駐商戶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并向社會發布執行情況。
以連鎖商超、大型集貿市場、物流倉儲、電商快遞等為重點,推動企業通過設備租賃、融資租賃等方式,積極推廣可循環、可折疊包裝產品和物流配送器具。
鼓勵企業采用股權合作、共同注資等方式,建設可循環包裝跨平臺運營體系。鼓勵企業使用商品和物流一體化包裝,建立可循環物流配送器具回收體系。
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塑料制品生產企業要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生產符合相關標準的塑料制品,不得違規添加對人體、環境有害的化學添加劑。
推行綠色設計,提升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回收利用性能。
積極采用新型綠色環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質量控制標準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強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降低應用成本,有效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結合實施垃圾分類,加大塑料廢棄物等可回收物分類收集和處理力度,禁止隨意堆放、傾倒造成塑料垃圾污染。
在寫字樓、機場、車站、港口碼頭等塑料廢棄物產生量大的場所,要增加投放設施,提高清運頻次。
推動電商外賣平臺、環衛部門、回收企業等開展多方合作,在重點區域投放快遞包裝、外賣餐盒等回收設施。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回收體系;規范廢舊漁網漁具回收處置。
推動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規范化、集中化和產業化,相關項目要向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等園區集聚,提高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
分揀成本高、不宜資源化利用的塑料廢棄物要推進能源化利用,加強垃圾焚燒發電等企業的運行管理,確保各類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并最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
加快生活垃圾非正規堆放點、傾倒點排查整治工作,重點解決城鄉結合部、環境敏感區、道路和江河沿線、坑塘溝渠等處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堆放導致的塑料污染問題。
開展江河湖泊、港灣塑料垃圾清理和清潔海灘行動。推進農田殘留地膜、農藥化肥塑料包裝等清理整治工作,逐步降低農田殘留地膜量。
推進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將塑料污染防治納入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適時更新發布塑料制品禁限目錄。
制定塑料制品綠色設計導則。
完善再生塑料質量控制標準,規范再生塑料用途。
制修訂可降解材料與產品的標準標識。
建立健全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企業綠色管理和評價標準。
研究對包裝問題突出的商品開展包裝適宜度分級評價,提出差別化管理措施。
將一次性塑料制品管控要求納入旅游景區和星級賓館、酒店評定評級標準。完善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的環境保護相關標準。
探索建立塑料原材料與制成品的生產、銷售信息披露制度。
探索實施企業法人守信承諾和失信懲戒,將違規生產、銷售、使用塑料制品等行為列入失信記錄。
加大對綠色包裝研發生產、綠色物流和配送體系建設、專業化智能化回收設施投放運營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
落實好相關財稅政策,加大對符合標準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力度。開展新型綠色供應鏈建設、新產品新模式推廣和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等試點示范。
各地要支持專業化回收設施投放,消除設施進居民社區、地鐵站、車站和寫字樓等公共場所的管理障礙。鼓勵各地采取經濟手段,促進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公共機構要帶頭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開展不同類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研究評價。加強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機理、監測、防治技術和政策等研究,開展生態環境影響與人體健康風險評估。
加大可循環、可降解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提升替代材料和產品性能。以降解安全可控性、規?;瘧媒洕缘葹橹攸c,開展可降解地膜等技術驗證和產品遴選。
此外,意見還提出嚴格執法監督,加強日常管理和監督檢查,嚴格落實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等。
毋容置疑,循環經濟已成為當今全球塑料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相對于2019年,受禁塑令影響將導致2025年紙質包裝快遞潛在需求增加165.9億件,采用可降解塑料的塑料包裝快遞潛在需求增加388.5億件;2025年,用于快遞包裝的瓦楞紙潛在需求增量為459.66萬噸,可降解塑料潛在需求增量為158.78萬噸。
快遞塑料包裝將于2025年前逐步禁用
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版限塑令——《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相對舊版,新版規劃三個階段限塑實施目標,以及對四個重點領域(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用品、快速塑料包裝)的塑料使用進行限制。在快遞塑料包括領域,提出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國范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快遞業務量保持穩定增長
受近年來,電商業務飛速增長影響,中國快遞業務蓬勃發展。2013-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總量增速保持在50%以上,2017-2019年,增速雖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8年全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507.1億件,同比增長26.6%。
據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快遞業務總量累計達到635.2億件,同比增長25.3%。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規劃,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重點省市將先行試點禁用一次性塑料包裝。2019年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個省市快遞業務量合計為305.86億件,占全國快遞總業務量的48.17%。
從企業性質來看,近年來民營企業快遞業務量占比有所下滑。2018年,民營企業快遞業務量占總快遞量的86.2%,較2016年下降4.1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及外資企業快遞業務量占比有所上升。
禁塑令促進快遞紙包裝及降解塑料需求
——快遞包裝主要以瓦楞紙箱和塑料袋為主
快遞包裝的主要材料包括瓦楞紙箱、塑料袋、膠帶、快遞運單及填充物等。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擺脫“塑”縛與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特征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快遞包裝主要以瓦楞紙箱和塑料袋為主。其中瓦楞紙箱占占44.0%(按件數),塑料袋占33.5%。
按照按照材質類型,可將快遞包裝材料分為紙質類和塑料類。2018年我國共消耗紙質類快遞包裝材料856.05萬噸,占快遞包裝材料的90.95%;塑料類包裝材料85.18萬噸,占快遞包裝材料的9.05%。
其中紙質包裝以瓦楞紙為主,占比高達96.18%;塑料類包裝材料主要包括塑料袋薄膜(不包括珠光袋和填充薄膜塑料)、編織袋、泡沫箱、珠光袋、膠帶和填充塑料等,其中普通塑料袋薄膜占比最高,質量占比達62.90%。對于快遞塑料袋薄膜,約占質量比例的80%是由廢料再生的,其廢棄物容易造成環境污染。
——禁塑令刺激快遞業瓦楞紙及可降解塑料需求增長
根據近幾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增速測算,到2025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將達到1349億件,年復合增長率為13.4%。
2019年,全國635.2億件快遞中,紙質包裝快遞占比約為58.6%(按2018年占比,包含瓦楞紙箱、文件袋、套裝紙箱),塑料包裝快遞占比約為41.1%(包含塑料袋、珠光袋、編織袋、泡沫材料),其它類型占比0.4%。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規劃,到2022年,全國重點省市快遞塑料包裝將禁用不可降解塑料,2019年重點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48.17%,到2025年全國快遞禁用不可降解塑料。
取代不可降解塑料的材料一是紙質包裝(主要為瓦楞紙),二是可降解塑料,假設取代不可降解塑料材料中,有30%由紙質材料替代,70%材料由可降解塑料替代,則到2022年,塑料包裝快遞量占比下降至35.2%,到2025年下降至28.8%。
相對于2019年(按占比測算),受禁塑令影響將導致2025年紙質包裝快遞潛在需求增加165.9億件,采用可降解塑料的塑料包裝快遞潛在需求增加388.5億件(2019年國內塑料包裝快遞中采用可降解塑料比重遠低于1%,忽略不計)。
紙質包裝快遞中,瓦楞紙使用占比為96.18%,按單件紙質包裝快遞為288.08克,單件塑料包裝40.87克測算,2025年,受禁塑令影響,用于快遞包裝的瓦楞紙潛在需求增量為459.66萬噸,可降解塑料潛在需求增量為158.78萬噸。